訊息報導

與其勉強融入兒女家庭,不如跟好友同住共老!

2018-06-07


我有一篇文章:《老了想跟好友住,到底行不行?未來同居新選擇》,在「愛長照平台」網站獲得數萬個讚。不是我的文章寫得好,而是文章介紹的提案好,打動很多網友的心。

這篇文章是從一部電影《六人行不行?》談起,電影大意是講五位老人結交半世紀,原本各住各的,一段時間約在一起吃吃喝喝。但是歡聚的時間總是太短,其中一位擁有莊園的朋友提議,「為何大家不搬過來同住?」以後就可以想聊多晚、就聊多晚…。

這篇文章上架後,留言相當踴躍,我特別注意到,有九成以上都是女性。譬如就有A網友在留言區直接跟B網友提議,「XXX,我們老後一起做伴哦 」;某位網友也留言說,「不錯,比幫子女帶孩子快樂多了…」。

老一輩的觀念,認為與兒女同住才是幸福;現在的世代則是覺得,與其勉強融入兒女家庭,不如努力去揪好友同住。

從文章的反應可以看出,有一種新的社會趨勢正在成形。為什麼與好友共老,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呢?

原因1:擁有新的選項

少子化、無子化時代,想要跟子女共住,恐怕會愈來越難。不想獨居,也不想搬到養老院的人,怎麼辦呢?與好友共老,就成為新的選項。
這個選項的魅力是,有更多的人生交流。那些兒女無法理解的當年勇、或當年糗,只有跟你一起哭過、笑過的老友才會懂,這些共同的回憶,有獨特的療癒功效。
即使不是一起長大的故舊,因為嗜好等因素而結識的知己,也能因為擁有共同的興趣與話題,讓老後生活更添色彩。而且同住之後,不用再費力去「喬」共同的時間,而是大家說走就走,天天都能一起遊山玩水。

原因2:共同分擔養老成本

年金改革之後,獨居者只靠一份縮水的年金養老,難免吃力。但若是數份年金湊在一起用,規模經濟效益發揮,能夠擁有更好的退休品質。
譬如水電費、租金、甚至聘僱看護的費用,獨居與共住分攤的費用,肯定相差不少。可惜目前法令尚未開放讓數位長者合聘一位外籍看護,否則會更加提高與好友同住的誘因。

原因3:共同分擔高房價

大家都想自宅終老,但前提是要有一間自宅。目前房價雖然已有回檔,很多人還是負擔不起,若是與好友合購、或是合租,負擔大幅減輕,在自宅終老就有可能。

原因4:輪流煮飯、輪流做家事

之前看過一篇文章,有幾位好友相邀住進安養中心,原因之一是,「終於不用再做飯了」。為了不想做飯,而搬進完全不用做飯的安養中心,總覺得有點像是「為了一棵樹,而放棄整片森林」。
如果想把烹調從責任變成樂趣,與好友們同住,大家約好輪流下廚,應該會比住進安養中心,吃著制式的餐點,更能保有生命的滋味吧。

原因5:互相監督運動,互相守護安全

運動,對於老後更重要。但是兒女沒有時間監督,配偶沒有力氣監督,如果是與好友同住,因為是「生命共同體」了,彼此都會叮嚀,「你今天的計步器還沒到一萬步喔」。
而且也會彼此注意居家安全,譬如忘記關爐火,忘記關水龍頭,彼此可以把關提醒。一人獨居,最怕失智,但是好幾個人同住,集體失智的機率畢竟較低。


列舉了不少與好友共老的魅力,接下來還是要提醒,願望與現實之間,只靠共同回憶、或是共同興趣並不夠。不要只想到可以一起搓麻將、一起遊山玩水的樂趣,有些現實面的考量,還是要先想清楚。

考量1:起居習慣能否磨合?

相交半世紀的知己,真要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時,可能才會發現要磨合的地方還真不少。《六人行不行?》裡有一段,老友們同住後,大家正要一起用餐聊天,其中一位卻堅持要邊吃飯、邊看電視,只見其他老人頓時無言。
不要忘記,老人的習慣,可是花了一輩子養成的,要改很難了。一但有這種念頭,「活了大半輩子,我可不想再遷就誰了」,共老行動就會破局。
譬如共住一定會面臨家事分攤的問題,如果沒有合聘幫傭或看護,就得大家分著做、或輪流做。於是張三負責時很認真,輪到李四時就馬馬虎虎,日子久了,摩擦可能就會產生。
建議邀約未來可能共住的老友們,安排一趟旅行。日本作家吉澤久子就在著作中提到,她唯一一次參加跟團的行程是去歐洲,行程將近一個月,只走到一半時,幾乎所有同房的旅伴都開始吵架,甚至還有人哭了出來。
我認為跟團有人伺候,要看一個人的習性還不準,自助旅行更能透露出彼此的個性、習慣、價值觀、偏好等。如果連一段短期的自助旅行,彼此都不能留下美好回憶的話,如何期待能夠愉快共住偕老呢?

考量2:能否接受彼此越來越弱的狀態?

想要與好友共住,不要只用目前的身心狀態去想未來,因為共住後一定會面臨彼此身心狀態的退化。久病臥床,如果連照護的家人都撐不下去時,老友們的耐心又能持續多久?
因此共住的房子,不能只是各有各的獨立房就好,當自理能力漸漸喪失時,是否有預留一間客房,作為看護的住房?如果有人弱到必須搬去養護機構,甚至先走一步,是否有所準備?

考量3:能否包容彼此的差異性嗎?

擁有共同回憶與共同興趣,不代表其他的觀點也是完全「複刻」。同住友伴能夠彼此包容對方不同的宗教信仰、或政治傾向嗎?
當你在挑選適合共老的友伴時,友伴也會用同樣的標準挑選你。大家都只想和感覺舒服的人共度晚年,不會想再容忍難搞的室友。
因此那些有著:愛談是非、愛辯論、愛膨風、愛說教、自以為是、理不直氣還壯、不能接受批評、吝於稱讚他人、易怒、刻薄、多疑、自私、善妒個性的人,就算想找人共老,也會被回答「謝謝,再連絡」。
想要與好友共老嗎?就要在相交時,認真留下有趣、幽默、善解人意、寬容的好印象吧。

考量4:是否考量到財務能力與財務安全?

婚姻會考量到門當戶對,同住共老也是要考量彼此的財務能力。因為同一個屋簷下,會有很多共同的負擔,譬如張三非美食不歡,李四清淡從簡就好,就會產生該如何合理分攤伙食費的問題。
如果親如夫妻都常常會因為帳單、財務分攤而起口角,跟老友同住,一樣要面臨這些難題。還有財務安全問題,也有必要深思。畢竟同住共老,如果發生人心難防的問題,受傷的不只是友情,還有再也賺不回來的老本。

考量5:怎麼住?住哪裡?

如果張三與李四約好同住共老,張三有自宅,李四搬進張三的家,日子久了,張三或張三親人,會不會認為李四長期白住?或是李四自己會不會有寄人籬下的感覺?
如果要合購/合建,就要想得更長遠些,因為用租的,住不習慣、或是相處不來,租約到期就能解約走人;但是用合購,如果共住計畫生變,想要搬出、就有接手變現的問題,甚至牽涉到產權繼承問題。
當然揪團入住養老機構,是很多人的理想選項。口碑不錯的養老機構,一定僧多粥少,要排隊等候空房釋出。而且屬意的同住共老伴,能否負擔保證金、月費、膳食費等。

你有可以一起偕老的好友嗎?如果不想老後獨居,現在就要花時間去找有共同興趣、或是共同話題的朋友,並且努力經營友情到老了。


(原文刊載於朱國鳳《沒想到…我會變得這麼弱》?/時報出版)